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只有一天是儿童节,而其它364天都是学习节?让中国小孩快乐一点,这是每位老师和家长的命题,也是全社会的命题。
部分中国人积极参与了地球停电一小时倡议,但中国人更应参与的是地球免除作业一小时倡议,对中国孩子们很有必要。在同一时间段,比如晚上8点或周未,非洲的孩子在野外玩耍,美洲的孩子在玩电子游戏,欧洲的孩子在玩捉迷藏,而可怜的中国孩子在做作业或上课外辅导。
家长们抱怨,一些学校的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。法国小孩的家庭作业如果超过15分钟,就可以到校方投诉老师。我们只能用身心摧残来形容中国当下的应试教育。
能否让让中国的小孩快乐一点,这是每位老师和家长的命题,也是全社会的命题。在快乐童年和成功未来之间的取舍,我们宁愿选择前者。
不要让成功主义的病毒侵入童年
童年的消失是全球性的命题,成长于电子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儿童,他们不再天真无邪,不再充满幻想,他们老成而不快乐。
我们看到八面玲珑的林妙可,少年老成的“五道杠”黄艺博,他们背后是父母的拔苗助长,是成人世界的成功逻辑。而普通中国少年儿童,虽不是广告炙手可热代言人,虽不是2岁看《新闻联播》、7岁读《人民日报》,但成人化是不可否认的基本面。我们看到各类的达人秀上,每一位小人精儿背后都有大人的影子,是父母和老师把孩子们变得不那么“孩子”。
电子媒体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心智。美国儿童每天要在电视机、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脑前度过至少两个小时,而阅读书本的时间只有39分钟。而中国儿童的问题是从事室外活动时间太少,跟大人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太多,达人秀、电视征婚或者谍战片。
从前,孩子只宜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——这个世界有红花有绿草,有阳光有歌谣,有小白兔有大灰狼。纪录片《幼儿园》有个基本结论:现在“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是一模一样的”,有欲望、欺骗、残忍等负面东西。
不再有什么少儿不宜了,少儿频道中间会大方的插播丰胸广告和卫生巾广告。儿童的世界消失了,大人的世界充斥着一切。这是一种可耻又可悲的侵入。在所有这些成人逻辑中,当属成功主义病毒对童年侵害最可悲。因为成功主义让儿童失去了幻梦,失去诗意,失去可爱,当然,更失去了快乐。
心智平衡才是教育的根本
有学者批评大学生低幼化,拍毕业照要抱公仔。当下,成人反智、儿童耍酷是一对看似矛盾实为一致的命题。社会潮流用颠倒的方式缩短着年龄的差距。如果蜡笔小新是儿童成人化的典范,5岁就懂得“三温暖”、“美女陪护”,那么大学生毕业时还挂奶瓶、抱公仔就是心理断不了奶。两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成人。
只是无论儿童还是大学生,他们是否发自内心的开心?心开了就开心了。假如心被囚禁在成功主义的成年人世界里,心如何开?人如何开心?
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、滚铁圈的年代,我们曾有丢沙包、踢毽子、捉迷藏的年代,我们还用弹弓打碎了玻璃。我们曾与大自然如此亲近,斗蛐蛐、打水漂、滚雪球,现在那个碧水蓝天的大自然与我们渐行渐远了。改革开放三十年急行军之后,我们如此痛心的发现自己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。
假如用一个快乐的童年去换取所谓成功的成年,我们宁愿不换,宁愿一直保持童真快乐。
当下中国,人生就像是打通关,要得到一系列的证书、卡片或者职位,就必须放弃快乐的童年。人生如战场,儿童过早就被卷入了社会这架竞争的绞肉机。于是,药家鑫就批量产生了。
所谓“心智”,首先要有心,然后才是智。即便这个智也被今天的中国人变成了小聪明、小精明、小算计。
中国人成为了地球上最善于考试的民族。中国学生考试成绩世界第一,而想象力却列倒数。今天功课要拿全A的中国人,明天却不得不给功课只拿B甚至C的美国人代工。这就是中国教育可辈的现实!
家长发现最可悲的结论是,自己不再是子女的权威。孩子“最佩服的人”不是父母而是某位名星或卡通人物。在互联网这个平等平台上,社会关系被重新定义。更关键的是,假如你不能给儿童带来快乐,甚至成为他快乐的障碍,他又何必佩服你呢?
从来就有两种逻辑,大人的逻辑和小孩的逻辑。既然社会这么无诗意,说明大人的逻辑出了问题。既然大人的逻辑导致世界的失衡,你又何必强加给下一代呢?何不让儿童们快乐一点呢?
(来源:新周刊第348期 作者:肖锋)